老沃森回家宣布:公司要改稱IBM(國際商業(yè)機器公司)!
小沃森當時正站在客廳的走廊上,心想:就憑那家小公司?那個正在賣咖啡研磨機和屠夫用的磅秤的小公司?
這是1924年的事。包括小沃森在內,誰又會想到,IBM今天會變成一個與咖啡研磨機和磅秤完全沒有關系的國際商業(yè)公司。歷史證明,使一個企業(yè)基業(yè)長青的關鍵,并不在于它從事什么行當。用吉姆.柯林斯的話說,“3M并不用黏合劑、研磨劑來定義它的使命,而是永遠尋求用創(chuàng)新方法解決未解決的問題。這個使命帶領3M不斷地進入廣泛的新領域。”
今天,IBM甚至已經不再是國際商業(yè)“機器”公司。很久以前,IBM就把硬盤業(yè)務賣給了日本人,不久前又把個人電腦業(yè)務賣給了中國人。IBM把自己的M(機器)一刀剁掉,只剩下IB(國際商業(yè)),但他仍然是IBM!
大家都知道壁虎。壁虎在砍掉尾巴之后,會很快適應過來,長出新的尾巴,繼續(xù)生存。許多做大做強的企業(yè),都會患上大企業(yè)病,尾大不掉,難以適應變化的環(huán)境。IBM敢于一刀斷掉自己的尾巴,重新活出一個自我。讓人們以后再提到IBM時,不敢再輕言他是干什么的。因為說出來就是錯:咖啡研磨機和磅秤不是IBM,硬盤和個人電腦不是IBM……擺脫了所有這些之后仍然存在的,才是IBM。
中國傳統(tǒng)企業(yè)在學習IBM的時候,對他最深的印象,總是做大做強。不錯,IBM既大,又強。但當IBM揮刀把做大做強的M砍掉,敢于讓自己不是“自己”時,我們發(fā)現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品質,這就是做活。
什么叫做活呢?做活就是適者生存。IBM要去“適”的對象,就是需求。適的過程,就是隨需應變。在IBM的歷史上,基本信念曾有三個。1993年郭士納接手后,把原來公司理念中放在最后的“最完善的客戶服務”改放在了第一位,并以此作為核心競爭理念。
也許是1924年那個更名的夜晚給小沃森留下了太深的印象,他后來總結道:一個企業(yè)組織如果要應付世事不斷變化的挑戰(zhàn),除了“基本的”信念之外,企業(yè)在向前進時,必須準備改變本身的一切……組織中惟一神圣不可侵犯的東西應該是它營業(yè)的基本哲學。
隨需應變,可以說是IBM那個不變的核心,是作為生存之道的“適”的高度概括。
耐人尋味的是,達爾文當年沒說過大者生存、強者生存,不象我們現在許多企業(yè)想的那樣,以為“做大做強”就安全了;達爾文提出的是適者生存。恐龍當年實現了今天某些企業(yè)的最高理想—做大做強,但由于不能適應環(huán)境變化,結果慘遭淘汰,說明做活的重要。
做大做強是工業(yè)時代的企業(yè)標準,做活是信息時代的企業(yè)標準。在一個工業(yè)化與信息化融合的時代,企業(yè)不光要追求做大做強,還要加上做活。誰說大象不能跳舞?大象既大又強,一旦跳起舞來,就會象IBM那樣厲害。